衡阳“双减”成果闪耀央视,非遗与科创融合课后服务惠及30万学生
近年来,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——“双减”政策,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,提高教育质量。衡阳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,创新课后服务模式,将非物质文化遗产(非遗)与科技创新(科创)相结合,推出“非遗+科创”课程,取得了显著成果,近日更是登上央视,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。
衡阳市通过整合本地丰富的非遗资源,如剪纸、湘绣、衡阳花鼓戏等,与科技创新相结合,开发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课后服务课程。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,更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,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。
据悉,衡阳市“非遗+科创”课程已惠及30万学生,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。这些课程以非遗技艺为核心,融入科技元素,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,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。
在衡阳市某小学,记者看到,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,正认真地进行剪纸创作。他们用剪刀在红纸上剪出一个个生动的图案,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。一位学生表示:“通过剪纸课程,我不仅学会了剪纸技艺,还了解了剪纸背后的文化内涵,感到非常有趣。”
此外,衡阳市还结合当地特色,开发了“非遗+科创”课程,如湘绣与3D打印、衡阳花鼓戏与人工智能等。这些课程让学生在体验非遗魅力的同时,接触到了前沿科技,拓宽了视野。
衡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‘双减’政策实施以来,我们充分发挥地方特色,创新课后服务模式,将非遗与科创相结合,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,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。”
衡阳市的“非遗+科创”课程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。一位家长表示:“这样的课程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,既传承了传统文化,又培养了创新精神,真是一举两得。”
衡阳市的“双减”成果登上央视,不仅展示了衡阳教育的创新成果,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。未来,衡阳市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,推动“双减”政策落地生根,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