荆竹村立体农业模式:菌-稻-作物三季轮作年创收15万元,开辟山区致富新路径

衡阳新闻网 阅读:5 2025-07-16 08:33:34 评论:0

荆竹村,一个位于我国山区的小村庄,近年来凭借独特的立体农业模式,实现了菌-稻-作物三季轮作,年创收高达15万元,成功开辟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径。

荆竹村地处山区,土地资源有限,传统农业模式难以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。面对这一困境,村领导班子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,最终确定了菌-稻-作物三季轮作的立体农业模式。

所谓立体农业,就是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相结合,充分利用土地资源,提高单位面积产量。在荆竹村,这一模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。

首先,村里充分利用山区特有的气候条件,发展食用菌产业。村民们将废弃的树枝、稻草等资源加工成菌棒,种植香菇、平菇等食用菌。在食用菌生长过程中,村民们还充分利用了废弃的菌棒,将其作为肥料,用于种植水稻。

其次,村民们将稻田与食用菌种植相结合,形成了菌-稻轮作的模式。在食用菌生长期间,稻田里的水稻可以吸收菌棒中的养分,提高产量。而在食用菌收获后,稻田里的水稻又可以吸收菌棒中的有机质,增加土壤肥力。

此外,荆竹村还发展了立体农业中的第三季作物——蔬菜。村民们利用食用菌种植后的土地,种植各种蔬菜,如黄瓜、西红柿、茄子等。这些蔬菜不仅可以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,还可以通过销售增加收入。

通过菌-稻-作物三季轮作,荆竹村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多元化,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。同时,这一模式还具有以下优势:

1. 增加农民收入。立体农业模式使得荆竹村的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,村民们通过销售农产品,年收入达到了15万元。

2. 改善生态环境。立体农业模式减少了化肥、农药的使用,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,改善了生态环境。

3.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。在立体农业模式的发展过程中,村民们不断学习新技术、新知识,提高了自身素质,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。

4. 推动乡村产业发展。立体农业模式带动了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,促进了山区经济的繁荣。

如今,荆竹村的立体农业模式已经成为了山区致富的典范。村民们纷纷表示,在村领导班子的带领下,他们将继续努力,把荆竹村建设成为更加美丽、富裕的家园。

总之,荆竹村的菌-稻-作物三季轮作立体农业模式,为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这一模式将在更多山区推广应用,助力乡村振兴,实现共同富裕。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衡阳新闻网实时更新衡阳政务动态与民生热点,用深度报道与多媒体融合呈现雁城发展脉搏